本学期,我为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级博士生开设《国别和区域研究经典著作导读》课程,本文为博士生马炳航同学之读书报告,写得不错,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在吴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本周对包刚升先生的《政治学通识》进行了阅读和学习,下面向各位进行我的读书汇报,同时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刚提到本书时,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感受一样,认为政治离我们太遥远了,它应该是一门做官的技艺,或是对意识形态进行的宣教,可谓是“政治之远,远在天涯”。但当我真正翻开此书后,当我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学习品读后,我的想法大为改观,政治原来就像我们的朋友,与我们朝夕相伴,共同成长。而对于学习政治学的必要性,就像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所说的:“为了我们的孩子能自由的研究哲学和数学,我必须研究政治与战争。”由此可见,学习政治学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一、著作简介
1.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包刚升先生。包先生学缘北大,本科学习的是经济学,硕士学习的MPA(公共管理硕士),博士学习的政治经济学,目前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任教,职称是副教授。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民主和民主转型,代表性著作《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代表性学术论文《民主转型的周期性:从启动、崩溃到巩固》,在中国大陆学术界首次引入了对“民主崩溃”的系统理论研究,可谓是该领域的专家,也正因此,其在本书中对于民主和民主转型的论述相当精彩,我们在后面会详细和大家分享。
2.创作目的及背景
作者在代序当中写到,本书是其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润色最终形成的,力求打造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作品。通过对本书的研读,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作者实现了他的写作目标,确实做到了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来掌握政治学的常识,加深了读者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初步搭建了对政治思考的能力框架。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国内外的实例以及假设模型,通过具象化的事件,来阐述非常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和理论,从而便于读者理解消化。
作者在后记当中记录了自己撰写本书的心路历程,他说道,撰写政治学普及作品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其自身经济学学士的学术经历,让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习形成了比较,人们往往更了解也更乐于接受经济学的概念知识,而刻板地认为政治学的知识虚无缥缈,对常人意义不大,因此对其知之甚少。但作者深知政治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缺少对政治学知识的了解,将制约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作者在复旦大学授课时,便一直注重对讲义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形成了本书。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本书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从政治、政治学、国家、政体、制度、治理和公民权利等方面进行了概念解读和国际主流观点的梳理归纳,通过大量的实例与假设,让政治学理论走进我们的生活,便于初学者接受理解。
1.政治、政治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本书的前三章,向我们澄清了政治学理论中最基础也是最抽象的几个概念。
首先,政治是什么?受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教科书的影响,我国现在的很多公共政治课教材是这样定义的: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进一步阐述为以下三个观点: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所以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同时,作者再一次强调了政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指出“政治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足以见得政治学研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也足以说明其对“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
之后,作者借孔子(理想主义代表)和韩非子(现实主义代表)对古代中国的政治观进行了介绍;通过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对古代希腊政治观进行了介绍;通过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现实主义进行了介绍,最后又通过杰弗里·托马斯在《政治哲学导论》中,对政治五因素建立模型来介绍了政治的当代观点,由于时间关系,以下不做详细赘述。
之后,作者对政治学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政治学是从纯理想、理论派(亚里士多德六种政体类型)到实用主义角度(洛克提出的两权分立等),从哲学慢慢独自发展成的一门经验研究范式的学科。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类社会构建政治秩序的基本原则。政治学从哲学中来,从思考中来,落脚到实际经验中发挥稳定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其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传统,分别是哲学传统、经验传统和科学传统。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又进一步介绍了政治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本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而后对三种意识形态,也是典型政体的前身进行了介绍:古典自由主义,就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提到的无形的手,通过人的善意与市场自身来进行调节,国家和政府仅仅稍加制约,便可以实现优化配置。而保守主义则像一个顽固的老者,坚持己见,哪怕是在某一方面稍作妥协,也是为了维持现有状况的不变,即“以不变应万变”。而社会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反应。
所有国家政治都是以这三种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转变,即自由与权威(暴力)的博弈,而权威与自由之间的斗争也始终存在于政府内部,我们需要知道,自由是文明社会的理想之地,但必须承认权威(暴力)与其福祸相依。
2.国家与政体
国家的起源是人性对安全和自由的双重渴望,但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势必要做出权衡取舍;而国家就是合法垄断暴力的组织,因为权威暴力机构的存在远优于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个体暴力要好得多;不同地域的国家,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国家理论,无外乎是适应了地区民族等因素而选定的最优理论;在谈及概念时,发现国家概念在政治学角度和国际关系学角度略有不同(国际关系学定义国家要素:特定疆域、固定人口、政府机构的存在、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政治学中增加了垄断暴力以及依赖于税收系统)。
从政体角度上,根据统治者数量以及服务国家目的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三个正宗政体(分别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以及三个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而后书中对民主、威权主义政体逻辑和极权主义政体逻辑进行了陈述,并得出结论,不论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主义政体,都将因缺少合法性等原因最终导致向民主转型。
3.政府与公民
我曾在一个材料里看到,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及,“政党是自由政府生来就有的恶”,这延续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可用非道德手段统治或扩大政权。而一切的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可以看作为遏制这种“恶”的手段,例如分权、民主选举、议会制度等等,以尽可能地防止腐败的发生。然而不同的政治制度,遏制“恶”的程度、方向不尽相同。
本书前面作者全面描述了什么是政治,不同的政体,政府结构等,从第七章开始,作者一心扑在民主上,虽然只是客观陈述,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更青睐于民主,“在没有发现其他制度前,民主是最好的政体”。而最好的政体也需要强制力——宪政,顾名思义,限制政权,通过宪法、权力分立与制衡来完成,因此法治社会最为稳固。
4.民主转型、政治参与
放眼世界,民主转型大多情况均以失败告终,而其中的逻辑往往相似。通过实例来看,最先实现民主的雅典,首先完成的是文艺的复兴,让思想得以解放,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为民主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保障,当民主成为公民的一致愿望时,民主转型则顺水推舟。而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思想上的束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没有实现民主转型的案例,而可能出现民主转型的失败重新回到威权主义,或者强于威权的一种制度。我们发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不会彻底,只有通过革命手段粉碎过去,中产阶级发展,民主才能达到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民主转型失败的逻辑特征:
一是威权体制的瓦解和启动民主转型;
二是民主运转遭遇困难及其引发的各种难题;
三是威权方式作为解决问题方案的登场和权威政体的回归。
因此,想要完成民主转型到底需要什么呢?这一过程并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参考,而是通过众多政治学者提出的理论进行借鉴:
主要的理论观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diaozhonga.com/ydztx/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