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打哈欠的问题。
打哈欠,人人都有过。这也能算病吗?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医案,看完后你就明白了。
有一个52岁的男子,姓邱。
这个人,大概从年的八月末、九月初开始,总想打哈欠、伸懒腰。
刚开始是,晚上睡觉不好,白天神疲胸闷,容易惊悸,口苦,食欲不振。难受的时候,就打哈欠、伸懒腰,这样就会舒服一些。
后来,慢慢的打哈欠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小时之内,打哈欠数十次到上百次不等。打完哈欠,涕泪横流,懒言乏力,肢体瘫软。
去医院检查,没看不出任何结果。有些说,可能是睡眠不足导致的。
但是患者觉得肯定有问题,于是,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位老中医看看。
刻诊,见患者苔薄黄腻,脉象弦滑。
结合患者描述以上的症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
远志、陈皮、柴胡、清半夏、茯苓、白芍、薤白、香附、川芎个10克,枳实9克,竹茹12克,瓜蒌15克,菖蒲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在服药6剂之后,困倦打哈欠、恶心的症状明显减轻,胸闷缓解,食欲有所恢复。但是,睡眠质量没有改善,舌脉变化不大。
这时候,医家遵原方,加入丹参24克,酸枣仁15克,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再服6剂。这时候,打哈欠症状消失,睡眠和饮食进一步转好。
再后来,上方稍作调整,调理善后,患者终获痊愈,随访多年未曾复发。
这里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患者的舌脉,脉象弦滑,苔薄黄腻。这是典型的痰热现象。有痰湿,所以脉弦滑。湿中有热,所以苔黄腻
那这个痰热,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患者全身的症状中可以看出来。就是肝郁。
因为肝郁,气行不畅,所以患者的胸中觉得闷。肝郁日久而生热,所以患者就烦闷,睡眠不好。肝郁克伤脾土,则胃纳不佳,所以食欲不振,伴随恶心。肝胆之气不平,胆气上行,所以口苦。
接下来,有个关键问题,肝郁气滞、痰热内阻的状态,就可能引起打哈欠、犯困。
其实,关于打哈欠,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有解释。古人认为,打哈欠是因为“阴阳相引”。原文是“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意思就是,人的清阳之气在上头。阴浊之气在下头。清阳之气是要往上升发的。升发起来,头脑才清醒。如果清阳之气不足,上升乏力,就不得不受阴浊之气的“吸引”,想升升不起来。就在阴阳二气相互吸引,清阳之气要升不升的时候,人就打哈欠。
人的清阳之气,之所以升不起来,除了它本身不足之外,还有可能是外界因素。在这些外界因素里,肝郁气滞、痰热阻滞是不可忽视的。肝郁气滞,阳气升而不畅。痰浊阻滞,清气难以输布。这样一来,患者就要打哈欠了。
可见,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打哈欠犯困的根由,就是肝郁,以及肝郁引发的痰热。
我们在来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枳实9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竹茹12克,薤白10克,瓜蒌15克,菖蒲15克,远志10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柴胡疏肝散和温胆汤的化裁。
白芍、柴胡、川芎、香附、枳实负责疏肝解郁,通畅气机。茯苓、半夏、竹茹、薤白、陈皮、瓜蒌化散痰热。菖蒲、远志醒神开窍。
后来,医家加入夜交藤、酸枣仁安神。栀子来清热。丹参清心热,以求全效。
等患者肝郁得解,气滞得畅,痰浊得化,元神得醒,身体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这就是中医用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之法,治疗频繁打哈欠的典型案例,在业内还是很有名气。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