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玉吊钟 > 玉吊钟栽培 > 正文 > 正文

图说甘谷远志与姜维报母书鲜为人知的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7 11:35:10

天水著名诗人、书法家艾叶题词

文化甘谷

远志与姜维报母书鲜为人知的故事

撰稿摄影编辑

甘谷是姜维故里,是三国文化旅游的节点之地,随着三国文化旅游的兴起,来甘谷旅游的人多了起来,在姜维墓的“远志”二字前,游人经常会问我,为什么姜维墓出现“远志”二字呢?今天就为网友讲述一下远志与姜维报母书鲜为人知的故事。

甘谷姜维墓“远志”二字

一、出处

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出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作者陈寿。陈寿是西晋史学家,撰有《三国志》。

甘谷县六峰镇姜维塑像

 二、姜维报母书在九台石阶中间,为什么要衬砌着“远志”两个大字,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范三畏,给我讲了一个姜维与他母亲意味深长的故事,这就是姜维著名的《报母书》。他说,魏明帝太和中,姜维有感于诸葛亮爱才之诚,由魏投奔蜀汉,与在冀城(甘肃甘谷)老家的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姜母修书干维,使其归魏。姜母无奈,于书信中自托有病,求维从蜀中寄些中药当归回来,姜维见书,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药中当归,而是喻其应当归来。这是因为当归以出甘陇者为最佳,岷县一带产者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当归,不会远求于川蜀;母病之由,显为胁迫之下的托词。于是姜维答书日“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家多户田,不缺一亩半亩,足够衣食之用;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无有当归可寄。言外之意是儿子志向远大,暂时不欲归田。正是由于母亲的教诲,姜维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也为他以后担当蜀汉重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位于甘谷县六峰镇靴子坪的姜维墓

将军墓的尺寸与将军的年龄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姜维35岁时就在诸葛亮的手下担任主要职务,并屡立战功;直径6.2米,表示姜维享年62岁,举义复蜀,事业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姜维12岁时就聪明勇敢,结发充军。

位于甘谷县六峰镇靴子坪的姜维墓

杨成武将军题词“姜维故里”

三、远志与当归的典故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年)曾写了《闻姜仲文使君到阁旬时,怀不能去,漫成六首》,其中有句云:

因母病肺两留连,梦到茅山采药年。我自当归君远志,敢言同病一相怜。

  相传,清末湖北有位名医的母亲死后,其写对联:“独有病儿渐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用以抒发抱负和怀念。

位于甘谷县城的姜维塑像古时一青年王福,胆大力壮,母子相依,务农为生。近有高山路险,蛇兽横行,少有人去。王意去,母应,让儿完婚再往。成婚后,王将此事忘之脑后,只知夫妻之爱。后在邻居相激下,决定上山。上山前王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三年过去,娘误认为儿已死,劝媳另嫁。谁知改嫁不到半月,王满载好药而归。两人抱头痛哭。原想卖药为妻买衣,现在只有将送给其妻,妻将药全都吃下,企望中毒而死,谁知其妻月经通调。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就其事而言也。   四川剑阁姜维祠联: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

  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当归之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产在当州的蕲为地道药材,蕲和归押韵相通,故叫当归;二是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三是古人娶妻尾嗣续,当归调血,女之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唐诗云:

胡麻好种无人种,

正当归时又不归。

位于甘谷县大像山公园的姜维塑像

位于甘谷县大像山公园的姜维塑像

纤体唯美养生堂

店主:王芳霞。在上海从事理疗养生行业多年,甘谷开店4年,遵循传统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四季养生自然规律,全程纯手法疏通,通过多年工作总结了众多临床经验,做理疗,我是认真的。

擅长理疗养生项目:颈椎,肩周炎,腰椎、富贵包。

保养项目:面部保养、眼睛保养、卵巢保养、乳腺保养。

传统艾灸可调理:湿寒、体寒、宫寒、腹部寒凉。

将来的不一定会感谢现在养生的自己。

本店长期招学徒,学员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diaozhonga.com/ydzzp/7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玉吊钟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