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玉吊钟 > 玉吊钟栽培 > 正文 > 正文

作文从未走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3 17:11:25

从未走远

漆黑的夜深不见底,我坐在窗户看着手中微微泛黄的照片。城墙巍峨,古树婆娑。这便是你,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宠辱不惊的乱世佳人——平遥古城。城墙外的世界每天都在刷新,而你却从未改变,从未走远。

寻着最后一抹斜阳,我来到了城门下。斑斑驳驳的砖瓦层层堆砌,像是守城的壮士,豪情壮志。

登上南城楼远瞰,你安详的卧于眼前。城内的院落、商铺、居民依旧是传统的布局。十字形的街道割开了错落有致的房舍。沿街而建的是商铺小店,铺面高大结实,檐上绘有彩画,古色古香。你,从未走远:古树参天,钻瓦低吟,悠长的街巷贯穿着古今,一如当初的宁静娴雅。

下了城楼顺着主街往前走,三三两两的行人偶尔停下来同路边小贩聊聊天、坎坎价。不多时便到了日升昌票号,青砖黑瓦的院子,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古宅墙缝间有些铜线、铁币,据说是垫城墙用的,取“铜墙铁壁”之意。屋前禁不起时光磨而留下创伤的匾额带上是李鸿章提下的四个大字:“汇通天下”。地下库中堆满的金锭银锭和气势恢宏的院子向人们诉说着晋商的实力。

富可敌国的背后是晋商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百年前,晋商票号遍布天下,晋商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他们用自己高超的经商本领开创了盛世。

晋商的成功更离不开他们的诚信经营、重情重义。票号东家曾不惜倾尽家财,只为保住分号里王掌柜的一条血脉。连慈禧逃往西安的所有花费都是晋商一手筹集的。

你,从未走远:山西商人的重义守诺、敢于拼搏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平遥的美不似江南水乡的温和娴雅,它是一种正南正北的恢宏之气,它是无数细节上的精致巧妙:每一座古宅院落的精细布局,每一方影壁上的艺术流淌,每一块匾额上的文化基因……

云卷云舒,卷舒的是历史的变革,而你却千百年来从未变过,一如当初的古朴庄重、大气沉稳,不带半点虚假做作。

你,从未走远。

从未走远

从第一次撩拨琴弦,你从未走远。

——题记

小时候懵懵懂懂,随手一指,在茫茫众多乐器中选中了你,陪伴在我身边,那一刻,你似乎冥冥之中背负起使命,从来不曾从我身边离开,走远。

第一次坐在筝前,靠得如此之近,我没有被庞大的琴身所惧怕,戴上指甲,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似的,用食指滑下一道音符,空灵悦耳的音色吸引着我不断靠近了解你。

每一次的了解耗费着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一遍遍无燥无味的练习更是必不可少,而我开始渐渐厌倦与你的相处,之前的满怀期待变得烟消云散,只迫不及待的想着逃离。

那时,我以为你即将走出我的生活,不再有所交集。

任然是那串最基础的音符,却让我犹豫,文牧老师的的鼓励也回想在脑海中。当时深深吸引着我的音乐的美丽是不是应该轻易的放弃?而我应紧紧追随着古筝当时美妙的旋律,坚持执着的走下去。我终于没有放弃,它也从未放弃我。

直到今天,筝给了我很多机会,登台表演,赢得掌声。学业压力沉重的时候,我被压力和成绩压的不能喘息,不知如何向前前行,迷惘无助的时候,回家掀开琴盖,戴上指甲,为自己演奏一首乐曲,顿时内心沉静,掀开所有的烦闷与焦躁,只专注在这个陪伴我多年的筝上,乐曲上,以及我多年的坚持上。

古筝的音乐轻柔淡雅,似乎与这世界的匆忙节奏全然不符,但它却在这不和谐的对比中从未从我的生活中走远,而那份坚持是匆忙生活中最坚固的支柱,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见证着我经受磨练是成长。

这份坚持大抵是相互的,我之后从未想过走远,它也如此,给了我回报。

感谢你从未走远,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也让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更能坚定地,毫无犹豫地坚持走下去。

从未走远

再一次踏上何曾熟悉的青石板路,昨日里下了雨,空气中氤氲着湿甜的水汽,我缓缓踱步于这条自幼便在我心里的长街,始觉自己从未走远。

童年的生活与老街是分不开的。无事的午后,便约上邻居家要好的伙伴,牵着手走向街尾属于我们的“小天地”。一路上,各家的大人笑着与我们问好,杂货铺的叔叔在我们手心里塞两块糖果。我们在最后一个街角停下,相视一笑,向前飞奔而去,气未喘匀便指着对方泛红的脸笑起来。我们乐此不疲地玩着那时流行的游戏,开朗的笑声在长长的石街上回荡。

如今每每回到老街,都忍不住再一次走到那个街角。一路上,那时的大人们竟仍然记得我的小名,走过叔叔的铺子,他的目光从电视机上收回,慈爱地冲我摆摆手,只是鬓角有些泛了白。

一晃便是十年,本以为只有自己记得的老街游戏,却留存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突然觉得,十年前的自己也参与在了老街上的生活里。尽管时光匆匆,我却从未走远,一直一直与老街一起成长。

对幼时的我来说,老街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当数那座古老的戏台。

说是戏台,其实从未上过一出戏,人们将它改造成了茶楼,每逢周一还有老先生来此说评弹。爷爷最喜戏剧,我便央求他带我一同去。

于是每个周一的下午,伴着奶奶的叮咛,我挽着爷爷,向戏台走去。脚底触及光滑平整的石板,我便知目的地已不远。气派的黑油大门不一会儿出现在我眼前,被重漆过的铜门环泛着光泽。

爷爷叩开门,主戏台便映入眼帘,爷爷在他常坐的位置坐定,我则与伙伴们挤在戏台下,期待地望向幕布。只听得钟声传来,幕布被掀起一角。身着深蓝长衫的老先生缓缓走向中央,深鞠一躬,便开始了表演。不论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亦或是儿女情长的传世佳话,老先生将吴语清雅软糯的魅力尽显。听戏的人们一蛊清茗,一碟瓜果,直到日落才尽兴归家。

或许这是人们最珍视的宝物吧?戏台随着老街依然伫立,只是岁月为它们添上更深的痕迹。

收回心绪才觉天已半黑。不远处的戏台灯火阑珊热闹非凡,脚下的石板幽幽泛出月光。我知道自己,从未走远。

从未走远

那甜、那人、那情,在我心中,从未走远。

许久未回故乡的我,坐在大巴车上还在想,回家后定要拜访那童年记忆中的小摊。然而,手机屏幕上的一条信息,让我的心沉了下去。“卖糖的爷爷重病,就在昨天,走了……”泪水,一滴滴落在衣裳上,衣襟已湿了大片。回忆起曾经与糖画爷爷的种种美好回忆,终是忍不住掩面哭泣。

小时候,最爱吃糖,更爱绕着糖画的爷爷身边。只见,他用钢勺舀起些糖,手腕一顶、一晃,那糖便如银河一丝丝,细雨一点点落在染板上。正在我惊叹于爷爷行云流水的动作时,只许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个活蹦乱跳的兔子,更甚者是一条翻滚于云海中的游龙,便或下、或跳、或腾云驾雾般来到了我的手中。轻舔一口,香甜的麦芽气味氤氲满怀,甜已融化于心中。

那时的我爱糖,更爱爷爷。我总是趁着夕阳西下,顾客散去的时候为爷爷敲腿捶背,彩霞般柔美的阳光映在金黄的糖上,照映在爷爷的身上,辉煌地竟叫人移不开眼。爷爷说我捶地舒服,便奖励我一根生肖糖画。看得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爷爷笑了,笑得满脸的皱纹绽放了、舒展开了。说不清楚,我是因糖与爷爷结缘,还是爷爷让我爱上了糖。不过,终究,糖化了,梦醉了,那香甜,那笑颜,都走远了……

下了大巴,便急匆匆地跑到爷爷卖糖的街上。站立在潮湿的街头,望着呼啸而过的车水马龙,倒生出些想哭的冲动。靠在爷爷曾经摊边的梧桐树后,想着爷爷,痴痴笑了。这时,一阵熟悉的香甜飘了过来,回头一看,竟是一家糖画小店,不由自主地走进店内,店主人是个年轻小伙。店主人一看到我便是惊讶,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相片,随即道:“你认识老爷子吗?”

在惊讶与不解后,店主介绍这是老爷子生前用全部积蓄买的店面,就是为他能将糖画工艺传承下去。店主悠悠道:“要不是老爷子的坚持和努力说服,我是不想当这行的。但父亲那股子的坚持不懈和敬业精神,着实令我感动。我一定会继承父亲的衣钵,将糖画艺术永久流传……”店主人的声音,坚韧有力。那糖、那人、那情,竟是从未走远!那匠人精神,更是由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从未走远!

从未走远

清风带起袅袅靛蓝的水雾,笼住屋前簇簇紫藤,这份对蓝花白底的坚守,似是从未走远。

最起初对扎染的印象,是优雅飘逸的蓝紫色。那时常见到外婆坐在廊前紫藤架下,用一盆染料,几块雪白的麻布,几根年久却依旧坚固的麻绳,编织出一帘幽深恬淡的梦。只晓得外婆敏捷地抽出一张纸一般的布料,紧紧咬住绳子一端,几道模糊的绚白光影后,一浸一揉一提,一张画布徐徐展开,映在紫藤散出的柔光下,精致得如博物馆中才有的珍品。那时我未曾想起它是否会远去。

只记得心中满满都是对外婆的崇敬与钦佩,最喜欢趴在紫藤架子上,仔仔细细地盯着外婆的操作,甚至都顾不上落花时节,满身落上了晶莹小巧的紫色花瓣。稍长些,外婆有次出远门,我曾多次误以为外婆回来了,冲出家门却不见人影。失望中猛然回首,一幅幅蓝印画布迫不及待地映入心田,那一瞬间,我恍惚感觉外婆从未走远。

等我终于长到了能安心学习的年纪,外婆却已不再拥有健朗挺拔的身影。我有些惊喜地发现外婆渐渐同意我尝试扎染了,比起她娴熟的手法,气定神闲的意志,我显得局促而毛躁。头顶的紫色花苞频频弯下腰在抚摸我的脸颊。“连你也嘲笑我!”我暗自抱怨。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从叠布到绕绳,从布匹与绳头的翻法到浸染的时机,不断的学习与操练使我无暇顾及其他,我渐渐专注起来,静下心来。尽管每日的进步微不足道,但在四周“临流疑映绮霞层”的紫色小花与外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的教导中,我深深地被这看似简单却内涵至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外婆动手次数愈发变少,但她对我的影响,从未远离过。

搬入城市,与外婆的手艺和紫藤相隔大半个国家。当然也买得到千奇百怪的”扎染“衣料,却都是一模一样的铭着金属的冰冷。想起外婆从前的对现代工业的感叹以及让我学这门手艺的坚持,我不禁为扎染的现况出了一身冷汗。这么多年,我才醒悟,外婆的心愿,是留住这门独特的,闪烁着民族烙印的传统艺术,是对古老手艺的坚守。

紫藤花烘托出靛紫色的袅袅烟雾,浮现出外婆暖洋洋的蓝印花布。

薄雾随着春风越飘越远,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未走远。

从未走远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要叫我好宝宝。请吃糖,请吃糕,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可我的外婆不爱塞给我糖糕,我的外婆最爱做摇去外婆桥的小船。

外婆折的纸船,不仅线条干净利落,而且栩栩如生,涂上颜色,放进水里,纸船摇晃的模样,就像真的小船似的。

我小时候,也是外婆最爱折纸船的时候,等我长大了,倒不怎么折了,那时夏日月明星稀的夜晚,外婆和我窝在阳台上,一边乘凉一边折着纸船;有时我腻味了,外婆便独自折。外婆手边折好的纸船越来越多,真正放进水里的却不多。

“放着吧,我功夫还不到家,要是船沉了,不吉利。”当我问她为什么不把折船都放掉的时候,外婆笑说。

在层层叠叠的白纸和大大小小的纸船中,我渐渐长大。那日,外婆领我到小区的河边,带着她昨晚折的那只大纸船,船底估摸着要有本书那么大。外婆对我说声:“看清楚哦”,便把纸船放进河中,看着它晃晃悠悠漂去了河面的远方,我不解的问:“外婆,这么大的纸船,你为什么要放掉它呀?”外婆说:“孩子,外婆用这纸船给你引路,往后你受了什么委屈,就折只纸船,你看。”她指了指河面上漂远的白帆,“别以为它离你很远,其实它没有走远,它在等待你通过它来找外婆呢!”

外婆慈爱的笑容却令我无法想象,不久之后她便回了乡下老家,也带去了陪伴我长大的纸船。我也折过纸船想找到外婆桥下那个慈祥的背影,却是一次又一次在星空下更深的失望,这一次,外婆是真的离我很远了。

突然有一天,外婆从老家给我捎了封信,看见信封上外婆端正的笔迹写着我的名字,不禁鼻子一酸。拆开信封,里面竟是一只已有些泛黄的小纸船,“船舱”里躺着一张纸条,便把它展开。

“小鬼,外婆没走远,就是换了个地方陪着你罢了。见信如见人,祝好。”

放下纸条,我才看见小纸船的船底用外婆的字一笔一划地写着日期,旁边注明“囡囡第一次折的纸船”

我终于忍不住吸吸鼻子,眼眶却止不住的润湿了。

从未走远

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略过,轻轻叩响,便发出陈旧钢琴的低沉声响,醇厚温暖。记得小时的笑声如流水溅湿了院里的槐树,也溅湿了它的脸。虽然这样朴素宁静的生活已不在生活中再现,可在古道墙旁的温暖记忆,却从未走远,如一泓清泉在心里流淌。记忆里的洋槐树并不高大,像奶奶佝偻的身躯,却总开着雪白的花儿,年年散放馨香。每年五六月的时候,那些玉蝶般的花儿便簇拥着轻舞枝头,在明媚的时光里翩翩若飞。这样晴暖的日子是没什么农事的,我最爱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感受着“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的惬意闲适。奶奶温柔的低语至今还不时的在我耳畔回响。那份温柔缱绻,从未走远。

而最爱的,莫过于奶奶亲手蒸出的槐花糕了。想起那绵长的味道香远益浓,对奶奶的思念也便跟着飘到很远很远。像我这般能偷懒则偷懒的性子,也会在槐花盛放的时节忙碌起来。跨上竹篮,踏着软绵的一地落英,听着三两蝉鸣,身周环绕的都是“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的怡人香气。想到槐花糕的可口,摘花的动作就越发轻柔。恍惚间似是又看到了厨房窗口蒸腾出的雾气,而奶奶则满脸慈爱的推开门,手上是一盘雪白的槐花糕。记得那时,我和奶奶总是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分享美食,直到鼻尖嘴角都已溢满了槐花香气。星星点点的暖阳洒下,在桌面上形成不规则的光斑,奶奶在光晕里笑得慈祥。这幅画面在我的心中定格成一个夺目的瞬间。每当槐花香气萦绕于鼻息,我都知道,您的爱,从未走远。

岁月相逐,如白驹过隙。生活中早已没了那酥香甜雅的糕点,也淡了那缕槐花香。如今我困顿于繁忙的学业,满眼飞跃的文字,满心疲惫。但心中总有一个角落是留给您的。也许某天午夜梦回,我又一次站在了老屋前,看见院里的槐树又绽开了团簇的花儿,一如风华绝代的女子轻舞枝头。而当微风掠过枝头,带动树叶沙沙的响,它又像是在向我喃喃细语,告诉我:您带给我的爱与慰藉,从未走远。

从未走远

故乡是一幅动人的画,山河溪流壮阔大气,青山绿水温婉灵动。故乡的每一景,每一人,每一情,都牵动着我心,即使相隔千里,它依然在我心中,从未走远。

清晨,我穿梭在故乡的古镇上。这里,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如一面面铜镜折射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兴盛。古老城墙上葛藤拂拂,寺庙前的石狮屹立不倒,日复日,年复年,守候着这一方净土。站在清澈的河水边,故乡像是米芾笔尖抖落的山水画,透过江南特有的烟雨朦胧向我款款走来。远处,几声鸟鸣,几声船桨拨水的清脆声响涤荡着我的心灵。天边云卷云舒,曙色正好,挽留下了行人匆匆的步伐。故乡的景,秀丽大方,一派祥和,镌刻在我心中,从未走远。

黄昏,漫步在故乡的集市上。老树下闲坐着的老人们讨论着这座城市的悠长历史。我侧耳倾听,那一个个不凡的神话,一篇篇动人心弦的传说,拨动着我的内心,让我不由得想了解更多。路边随意散放着光滑的雨花石,随意拿起一个,上面似雕刻了花鸟鱼虫,各路神仙,形状圆润可爱,令人爱不释手。茶铺的小老板热情地招待着每个前来品茶的客人,说书的先生神采奕奕,讲述着故乡与茶的不解之缘。这儿的小吃香甜可口,惹人垂涎,一家家各具特色。口味各不相同,色味俱佳,令人赞叹不已。我流连于集市街头的每个角落。故乡的小吃,故乡的特色,是我心中珍藏的宝藏。

晚饭过后,我在古镇上散步。几位老人在闲亭中对弈,兴起之时互相结伴去酒楼喝酒赏月,逍遥快活。小店依旧灯火通明,路边卖米粥的却打了烊,将剩余的甜粥悉数端来给街边嬉闹的孩子,孩子的脸上便全是满足。夜色已至,邻里间互相帮着收衣,家家围坐庭院,借着如水月华闲谈二三事,欢声笑语过墙去,引得几家人心情舒朗。故乡的一片祥和,成为我长久留存在脑海中的美好回忆。

如今,我已远离了故乡,再见不到那样温婉清丽的景,那淳朴的人,那祥和的气氛,但这些却长久的存留在了我的心中,连着欢声笑语,鸟叫虫鸣,成为了我内心的世外桃源。我知道,故乡其实从未走远,那一景、一物、、一人、一情,会长存我心。

从未走远

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寻找庄子的智慧,想证明它从未走远。

——题记

来到庄子的老屋下,推开那扇已积灰的门,小心翼翼地进入,却发现空无一人。难道庄子已经走远了?然而不知何时,身边却萦绕着淡蓝色的光芒。仔细一看,却是些近乎透明的蓝色小蝴蝶在翩翩起舞。“您是来寻找庄子的吧?他已经走了,可他却留下了我们。或许身躯早已不在了,可是智慧却得到了永恒。庄子对纷乱的世俗倦了,便去追寻自己的世界了。所以他才会在他夫人离世后鼓金而歌,庆祝她终于解脱了,其实,您仔细寻找便不难发现,庄子的智慧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恍惚间,透过盈盈蓝光,看见庄子智慧的笑靥,他的智慧或许就在翩翩展翅的蝴蝶中吧。

清澈的湖面泛起涟漪,隐约间徐徐游过一条鱼。它探出头来,悠悠道:“庄子从未走远,我和他,都能感知到对方的快乐。他能感知到你们的快乐,更能感知到自然中的快乐。他已融于世界了,他的智慧便是自然中的一株草,每一棵树中。庄子生于乱世,在纷繁的世道中唱响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或许当二者合二为一时,人类的渺小也就不在了。你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他的智慧。”说着,便在湖水中隐去。庄子的智慧,或许也在这清澈得能说尽人的杂念中吧。

“你是官吏吗?”脚下爬来一老龟慢条斯理道。“不是。”我答道。“很好,”老龟不紧不慢地说,“庄周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我便是他笔下那只老龟。很多人以为淤泥很脏,殊不知曳尾其中才是最快和的事。有人问我背着厚重的壳累吗,其实它早已成为我身体中的一部分,又怎么累呢?就像庄子,书和自然早已成了他的血与肉,别看他面黄肌瘦,食不果腹,其实他才是最快活的呀!”老龟唉着便爬远了。庄子的智慧会不会也在淤泥中呢?

猛然醒悟庄子从未走远,他的智慧蕴藏在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了,而是世俗的尘埃蒙蔽了我们的灵魂,将我们阻挡在千山万水之外。

我将用一生去参透,去理解,这份从未走远的智慧。

从未走远

故乡在我心里,它从未走远。

——题记

正欲提笔之际,记忆碎片如潮水般纷涌而来,我努力拼凑,以此来证明,故乡从未走远。

记忆中又回到了那个大院儿——地上用粉笔画的格子正是新鲜,地上还留着几个玻璃弹珠。正是约摸下午两三点时,怕是城市中最昏昏欲睡的时候了,只要从院门踏进来,便能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纯净的笑声。我靠在墙上,看着眼前熟悉的镌刻在心上的场景,不甚欣喜。

故乡啊,它从未走远呢。

头顶一片清凉,那是那棵大槐树,如果掐着指头算算,年龄应该比外公外婆都要大。盛夏,我和小伙伴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在大院儿门口买块冰糕,跑到大槐树下,通体舒畅,凉意从头顶蔓延到胃中。这棵槐树已成为了我心里证明故乡从未走远的最美好的记忆了。它在,故乡便永不会走远的。

走到外公的书房里,看到木质橱柜上放的整整齐齐的唐诗宋词,让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的儿时时光。那时候,每当我迫不及待奔出家门玩耍,外公便拉住我背诗,虽是不情愿,却也摇头晃脑的背了下来。翻着记忆中的唐诗宋词,又看见了那时的自己,弹着“一弦一柱思华年”,便觉得故乡,就在眼前。

在故乡,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老师同学音容笑貌模糊得无法勾勒,却独独记住了街角那家面包店。没有城市中的精致华丽,只有刷着米色漆的墙壁,一盏白色的小吊灯。我最爱吃的巧克力甜甜圈,便是那种圆圆的面包,刷上一层巧克力酱,再撒上五颜六色的糖块。即使现在看来很不起眼,却是我对故乡最美的味觉记忆。

我还记得,那家面包店的老板娘微笑很是温暖,像阳光柔和的铺下来。现在那家面包店依然在那儿,它从未走远,故乡也是。

你好,旧时光。

你好,我从未走远的故乡,我始终固执地把你放在心里的,故乡。你从未走远,你也,永远不会走远。

从未走远

我的心早已经扎根于故乡。无论我身处何地,我的故乡对我来说都在心里从未走远。

故乡坐落于繁忙的现代大都市郊区的一角,因位置偏僻,没有被工业遍及到,所以保留了最原始美好的自然风光。

它把这么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美景藏在身旁,让历史的脚步,时间的脚步从未走远。

每月初八都对村民们来说意义非凡,在这天,原本宁静的古庙门口必定人声鼎沸,空旷的小道必定挤满小摊。我童年时常常就在每月这天牢牢拉紧祖母的手,行走穿梭于各式摊位间,当我买到了大伯做的棉花糖然后蹲在地上看一笼代售的小鸡时,才心满意足。于是再被祖母拉去庙里祝福参拜,看着人们虔诚地磕头祈愿,宁静的庙堂传来轻声经文声,我原本活泼爱动的心也会平静下来。

奶奶时常也会带我到村里最有名的香花桥上去,指着岸边的寺庙再到庙后的亭院,说起它们的故事,我很爱听这些不起眼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历史时间的脚步从未走远。

祖父擅长做糕点。时常就听乡里人说起:他做糕点的手艺一绝,仅仅是看着外面一层软糯洁白的皮,就让人有食欲。

但我是知道的,祖父糕从糯米粉开始便都是他亲力亲为的了。家里有个精致小巧的石磨,祖父说是家里很早传下来的。每次我坐在他旁边看着他一点点在上磨盘的口上倒进洗得亮的糯米,再一圈圈地推动磨盘,让磨好的细腻洁白的粉从表面溢出落入槽中时,就会听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粉都是外面工厂机器做出来的,不仅会让糯米里的营养大部分流失,还没有一点人情味!还是家里的好,传统保留下的东西是温暖的!”

在这里,传统文化的脚步从未走远。

每次嚼着祖父做的方糕时,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总是故乡的情景。那是一片很美的风光,在那里,时间和传统的脚步总是从未走远的。

我相信,人有魂,万物有魂,故乡有情魂。所以,纵使我的脚步已不在故乡,但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总想着说,我的心更是从未走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diaozhonga.com/ydzzp/8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玉吊钟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