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睡在大西山深沉的怀抱中,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公墓,三百平,比十大元帅的墓地都要大;
他的离去,由毛泽东亲视含殓、手扶灵柩吊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抬着他的遗体入殓,并一同为他盖上党旗;
他有四个子女,大女儿直到15岁才得以相见,二女儿出生在红军长征途中藏民的羊圈里,三女儿自打有记忆以来与父亲相聚的时间不足一年,但他仍是孩子们眼中最值得尊敬和充满慈爱的父亲;
他还是党史上最年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叫
任弼时
用生命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这位八宝山“第一公民”的一生只有短短46年,却有着30年的革命经历,几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步:
15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23岁任团中央总书记,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年仅41岁,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五位书记处书记,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年,任弼时出生在湖南湘阴县一个贫苦的教师家庭。5岁就随父亲入校读书,12岁考入长沙师范附属高小,后因负担不起学费,转入相对便宜但仍名声在外的长郡中学,受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感召,在校期间参加了很多爱国活动。
年,他加入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准备去勤工俭学。经研究会介绍,他到上海参加俄语学习班,在那里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任弼时由此走上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
革命道路年春,任弼时与萧劲光等一同赴苏俄。同行者中他年龄最小,乔装成理发师,经吴淞口在太平洋上乘风北上、通过红白军交战的火线,历时2个月艰辛到达莫斯科,进入培养革命干部的东方劳动者大学。
任弼时留学期间,苏俄局势艰难。粮食短缺时,一天只能领到克黑面包,他却忍饥刻苦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年任弼时在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成立几个月后,这位不满十七岁的青年就成为了共产党员。他在奔赴苏俄留学时给父母的信中谈到:
只以人生原出于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党史上最年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年秋回国后,任弼时到上海共青团中央工作。因张太雷长期离职,两年间由他代理中央书记一职。尽管当时他才二十来岁,却敢于直接向党中央领导陈独秀提出不同意见(即针对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有一次气得陈独秀把他的意见书当面撕碎。
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7月任第四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是任弼时最惊心动魄的十年。国共破裂后,任弼时长期担负着到各地恢复党的地下组织的危险工作,两次被捕受严刑。
任弼时在转战陕北途中
年末,他作为中央巡视员到安徽接头时被捕。受到头顶窑块、膝跪铁链和“老虎凳”等酷刑。
年末,任弼时在上海主持江苏省委工作时,又被租界当局逮捕。在他身上找不到证据,敌人就施用电刑,在他背上生生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
“他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此后多年,他经常感到头晕和身体虚弱,加上日夜劳累、血压高,看东西时常眼花。长征时,他领导红二方面军,年仅三十出头,可从外貌看,战士们多认为他已不惑之年。任弼时也经常向身边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长,所以要抓紧时间工作。从地下党、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到共青团的工作,期间又经历了伟大的长征,经受住党内“左”和“右”的艰难抉择的考验。任弼时做到了“富有政治远见”、“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正确地把握航向。”年,任弼时与朱德、左权、邓小平等率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不断扩大人民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敌后抗日的新局面。同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为“持久战”的支持者和参与制定者之一,任弼时在会上精辟论述全国抗战如何坚持持久战,直接影响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毛泽东与任弼时
年3月,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老大哥”斯大林系统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期间,他一直向共产国际强调
“毛泽东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这对当时的共产国际表态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过重要作用。
直至抗战胜利,任弼时四处奔走,利用自己在共产国际的影响力,为抗日战争的内政外交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共产国际和国际社会有力声援和支援。
任弼时与陈毅在石家庄
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期间,任弼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
年3月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并在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一个把娃娃亲变真爱的“文青”年4月,任弼时初与陈琮英在上海结婚。这是一门娃娃亲。陈琮英比他大两岁,是个织袜厂女工。
任弼时与陈琮英
任弼时当时是大学教员,身边有不少追求他的知识女性。指腹为婚却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至真的爱情。任弼时没有忘记学生时期对他给予帮助和关心的未婚妻,按约定与陈琮英完婚。
任弼时两次被捕都是妻子配合组织营救。长女任远志一出生就和母亲被捕入狱。任远志曾谈到,其实她是任弼时的第四个孩子:“母亲一共生了9个子女,有5个夭折或失散在革命战争年代。”即便再大困难,从长征路到革命区,陈琮英一直在任弼时左右支持着丈夫。
全家在颐和园
年,陈琮英手把手教任弼时纺线。他参加中央机关在杨家岭举行的军民纺线比赛,比毛泽东、周恩来纺得都快,获得了第一名。
即便现在来看,任弼时也是浪漫、洋气,极具文艺范儿的。他会摄影、绘画,也会玩西洋乐器,还会在给女儿的信中写下“热烈地吻你”。
虽然15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长女任远志对父亲仍十分敬仰。她曾回忆父亲和周恩来一起住在的窑洞的日子:
因为是里外间,住在里屋的清晨父亲常早起去营房和马号,为了让周恩来多睡一会儿而不受惊动,他不走过道,而是小心地打开自己窑洞的小窗,从窗口跳出去。一天早上,周恩来醒来看窑洞门没开,便轻手轻脚地穿衣下炕。突然要咳嗽,急忙捂着嘴巴走出门去,直到距窑洞十几米处才低低咳出声来。不想咳罢抬头,正见任弼时走回,两人相视一愣,即默然会意。”任弼时全家福
“人民的骆驼”悄然远去有人会注意到,作为党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任弼时却没有出现在开国大典的照片中。
因为身体原因,年10月1日这天,任弼时在病榻前收听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直至一年后,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任弼时才登上天安门城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任弼时长期抱病工作。“我们的工作,只许朝前赶,不容往后拖呀。”任弼时说“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
任弼时在玉泉山
年6月,任弼时带病出席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分会议26日致信毛泽东及中共中央书记处其他同志,要求恢复部分工作;27日毛泽东批示:“同意弼时意见,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四小时,主管组织部和青委。”
任弼时每天工作根本停不下来,过度劳累使病情突然加重,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当天,身经百战的钢铁元帅朱德,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流过一滴泪,却在任弼时床前热泪纵横;周总理在抽泣,毛主席沉默地抽着烟。叶剑英同志曾评价任弼时:
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任弼时是第一个离去的开国领袖,去世时年仅46岁,当时长女任远志只有19岁。
他逝世前盖着的被子,是年长征时战士送给他的战利品;一条毯子是年红六军团突围时缴获敌人的;穿着的背心是爱人陈琮英在延安时用一条毛围巾改织的。
任弼时一辈子,不怕坐牢的酷刑、不怕长征中的艰险、不怕艰苦的生活
惟独有“三怕”一怕工作少,
二怕用钱多,
三怕麻烦人。
一直到他逝世,房子都始终没换,在景山东街的寓所。
10月28日,任弼时的灵柩送殡至北京西郊八宝山公墓。上午10点整从劳动人民文化宫起灵。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由人组成的任弼时同志治丧委员会。
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执绋,由太庙殿灵堂出劳动人民文化宫,经天安门、西长安街、报子街、复兴门直到八宝山墓地。
灵柩正前、两侧和坟台四周,布满了由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各民主党派和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首长所送的花圈。
中共前领导人任弼时追悼会珍贵照片
因当时八宝山革命公墓尚在筹建,墓区整体规划还没确定,中央决定在任弼时墓穴选定修建之前,遗体就浮厝在大庙前。刘少奇、周恩来亲扶任弼时灵柩,将其送入浮厝地已打好的平整的坟台上安放。
年7月,占地多平方米的任弼时墓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建成。毛泽东为墓碑题“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大字。
毛泽东为任弼时墓题词
7月18日,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移灵仪式,任弼时遗体正式被葬入墓穴。任弼时逝世一周年之日,周恩来又来到陈琮英的家里,拉着孩子们的手,痛哭了一场……
任弼时的一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一同成长。他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始终以钢铁般的一直和刻苦耐劳的“骆驼”精神为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解放事业的殚精竭虑,至死不息。
曙光就在前面(毛主席转战陕北——战友)素描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
革命年代的苍茫岁月和砥砺春秋虽已过去,但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仍静静驻守在大西山。八宝山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因盛产八种矿产而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八宝山革命公墓就坐落在八宝山东部。
从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西行15公里至石景山路北,一座古朴的门楼、两尊石狮和四棵古柏是进入革命公墓的显著标志。这里初步建成于中共执政次年年,之后不断扩建。年,周恩来提出并更名为
八宝山革命公墓
任弼时是建国后第一位故去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八宝山建成后入葬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由此,长眠于大西山下,任弼时的墓也被人称为
“八宝山第一墓”
八宝山第一墓
(部分文字参考中央文献出版社《任弼时传》、《回忆任弼时》、《任弼时书信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任弼时同志逝世纪念集》,人民出版社《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
喜乐
排版|聂慕婷
制图|江舸、喜乐
版权归北京电视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