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不悔人生
——记我的爷爷封玉声
文/封玲
爷爷年出生于抽水村,16岁抚松县地干班毕业参加工作,年离休后又被组织部回聘参写组织史,工作至80岁。
年封玉声与本文作者的女儿
每当想起爷爷,心里总是暖暖的。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亲切和蔼,宽容大度,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的一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抚松的县志县史资料整理鞠躬尽瘁,是抚松人民的好公仆。
我自小在爷爷家长大,在我的眼中爷爷是最慈祥的长者,他从来不会大声斥责别人,他会与我一起去江边提水回来养鱼,也会抱回来一只小狗送给我,并与我一起养大。爷爷为人和善,喜欢帮助别人,是公认的好人缘。以前有要饭的上门,爷爷奶奶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倒上热水,或米或钱的给予帮助。爷爷一生节俭,对吃穿从不计较,他总说:“粗茶淡饭最营养,有汤就好,布衣素服最舒服,干净就好。”
爷爷奶奶的感情极好,我与他们一起生活了22年,从未见他们有过争吵。奶奶体弱,爷爷便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劈柴、提煤,收拾院子……从不见他闲着。冬天的时候,爷爷天不亮就会起床燃起炉子,等我们醒来时屋里已经暖烘烘的了。不善厨艺的爷爷还会每天早晨给我做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几年的用心坚持,使爷爷炒饭的手艺炉火纯青,这美味也伴我走过了学生时代。直到爷爷去世后的某天清晨,厨房里传来做饭的声音,我恍惚中又以为是爷爷在为我准备早餐。
爷爷是个热爱学习的人,50多岁时还会与我一起学习英语。爷爷有一本成语词典,里面夹着一些他收集来的成语小纸片,都是他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薄薄的一本词典,被他补充的有两倍厚。爷爷记忆力极好,几乎什么问题都难不住他,我常常惊叹他的脑中是不是有一个资料库啊!
爷爷是个极自律的人,从不抽烟喝酒,几十年坚持跑步锻炼,还自有一套穴位按摩方法,所以到了八十岁身体依然硬朗。看新闻是爷爷每天的必修课,在爷爷摔伤了腿不能出门的几年时间里依然坚持着。他还会把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写在台历上,我笑他不能出门,还记天气干嘛,他只笑不回答,我想,那可能是他对新闻的一种签到方式吧。读书看报是爷爷坚持了一生的事,他离开工作岗位后每天上午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即使摔伤后也会让我拿一些报纸杂志给他看,看完后会原样交给我,并嘱咐我还回去。在爷爷生命晚期有时会糊涂,认不清人,给他一份报纸,他却依然能读出来,然后高兴的说:“哈哈,我认字啊!”我可爱的爷爷,这些文字早已经刻在了你的脑子里。
工作中的爷爷,是一丝不苟的,或伏案疾书,或查阅资料,爷爷用他的严谨,保证了参写资料的详实。爷爷的写作稿件,也总是清爽干净,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爷爷会剪下相同的稿纸,贴在修改处,所以爷爷的手稿很少看出有涂改的地方。从我记事时起,爷爷的右手中指第一关节处就始终有着一层厚厚的老茧,那是爷爷长期写作最好的证明。爷爷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篇文章。
爷爷的那一辈人,是最具奉献精神的一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曾经有人给爷爷家送来一组大衣柜,又被爷爷送了回去。单位为了工作方便要给家里装部电话,也被爷爷谢绝了,他说不能搞特殊化,两袖清风过得最踏实。
左起:封玉声、傅洪吉、孟祥云
爷爷好象永远都在为别人着想,他总是怕别人吃亏,怕别人为难,怕给别人添麻烦,对外人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以前去我看望他时,他都会说:“我什么都好,吃的好睡的好,你们不用惦记我”。后来,爷爷重病了,再去看他时,他会问:“你什么时候再来?”原来,坚强的爷爷,也有软弱的时候。
左起:戚永利、高仁、安龙振、封玉声、张志林
年11月26日,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整理遗物时,从他那些厚厚的文史资料中我发现了一份《业务工作报告》(附后),才对爷爷的工作业绩有所了解,也肃然起敬。爷爷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他早已用他的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起一个标杆,是我们晚辈的骄傲。
附:《业务工作报告》
业务工作报告
我于年毕业于抚松中学地干班,至年末做小学教师工作。年1月至年8月在县文教科,任主任科员,副科长职务,主管文化工作。年8月调到县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年1月任县委调研组调研员。同年7月至年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管文秘和农村政策调查研究工作。年至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任工作队办公室主任。年到年在县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工作。年10月调任县体委副主任。后任县贫协副主任。年5月第三次回到县委宣传部,任宣传组组长。同年10月任县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主持广播局工作)。年10月借到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地方志工作。年2月任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兼《抚松县志》副总编辑。年任县志办公室主任。年任抚松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县志办公室主任。
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里,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宣教、文秘工作。
在从事文教工作期间,在县知识分子、老前辈的指点下,自学了一些汉语知识。并两次进省干校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为以后从事文秘工作打下了基础。
年后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有了与社会相结合的机会。曾在万良向阳管理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党在农村宣传工作方面的经验作法,在通化地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撰写的东官道大队支部教育工作经验被省委组织部转发至全省各县。我是《抚松报》骨干通讯员,为《抚松报》撰写并刊登社论2篇,评论员文章6篇,以及一批通讯报导文章。
年后主要从事调查研究和文秘工作。曾率领工作组调查并主笔撰写大牲畜饲养管理,管理区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有的刊登在专署办的小报上。主笔撰写的苇芦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宋玉林的先进事迹,在全县推广介绍。参加中共通化地委调查组对抚松县山区生产建设方针的调查研究,并担任撰写调查报告的主笔,由我代表地委调查组和中共抚松县委在地委举行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由我主编的县委机关刊物《抚松简报》共出刊10余期。
从年至年抚松县先后举行的12次党员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我参加了六次大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并是报告主笔之一。
年秋开始研究地方志理论与业务。年5月开始创办抚松县史志工作刊物《情况交流》。我任这个刊物主编。到年末,出刊62期,刊登篇文章,约40余万字。其中我的文章有23篇,约9万字。能结合抚松县地方志实际,主笔撰写10篇业务理论文章,指导全县的地方志工作。其中有:《采集资料的四条经验》(年11月6日《情况交流》第6期,字)、《史志编写的时间表述,数字书写及语法小常识》(年9月15日《情况交流》第13期,字)、《地方志名词浅释》(年4月16日《情况交流》第23期,字)、《关于称谓问题》(年4月26日《情况交流》第23期,字)、《关于乡土志方面的几个问题》(年5月11日《情况交流》第24期,字)、《撰写专业志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年6月26日《情况交流》第26期,字)、《专业志有哪些基本要求》(年7月4日《情况交流》第27期,字)、《“序”和“跋”的含意是什么?》(年7月18日《情况交流》第28期,字)、《编写大事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年8月27日《情况交流》第31期,字),《地方志稿件的整理与加工》(年5月10日《情况交流》第43期,0字)。另外,与张志林合写了《抚松土地早期开发初探》、《人参之乡在腾飞》分别在《情况交流》年第2、第3期刊出。
编制《抚松县志》基本篇目时,参照外地县志篇目,结合抚松县实际情况,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编制《抚松县志》基本篇目,经五易其稿,现基本定型,目前正在编纂的《抚松县志》(初稿),就是按照这部基本稿目进行的。
我主持了《抚松县志》各篇的编纂工作。并与张志林、刘聪恩合撰《抚松县志.地理篇》(初稿)。与陈福增合撰《抚松县人参生产大事记》(初稿),我是这两篇专志的主笔之一。我自己编写《抚松县志.地方病篇》(初稿),指导并亲笔修改了《抚松县志大事记》(初稿)、《抚松县志.群众团群篇》(初稿)、《抚松县志.交通邮电篇》(初稿)、《抚松县志.电力篇》(初稿)。
在正常工作之余,为《吉林史志》撰写的《抚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在省刊登出,为浑江党史办主办的《浑江党史资料》撰写《革命烈士张蔚华生平》,为浑江党史办出版的《浑江烈士传略》一书撰写《李学忠烈士生平》、《姚福通烈士生平》均被采用发表。与姜智生合写的《抚松县战迹地踏查工作初战获胜》,刊登在《吉林党史工作通讯》与《浑江党史资料》上。与张志林合写的《抚松土地早期开发初探》、我整理的抗联战迹三则刊登在《抚松文史》报上。
抚松县志办公室
封玉声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