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玉吊钟 > 玉吊钟特征 > 正文 > 正文

成长是一个过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9 16:23:36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10/5530837.html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狱中度过了大半生的瑞德面对假释官,说出了一段充满睿智的话:“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身在这里,也不是为了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

瑞德说的是实话,数十年的反思已经使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时光无情地冲刷着一切,他甚至记不起自己年轻时的心态了。

与瑞德的感受不同,回忆过往,我经常面红耳热,心跳加速,深感羞愧。不仅是因为年幼无知,更多是因为人性的弱点。

不知多少人回顾过去时有过同样的感受?如果一个年轻人很少有这种感觉,那就意味着他同过去的自己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成长并不明显。

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定期回顾过去,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当然,间隔如果太短——比如一周、一个月——很难看出区别,一年左右应该可以发现明显不同。如果三年都看不出显著变化,那就真的是缺乏进步了。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个人心智的增长,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比如说,几年前看过的名著或是经典影片,再看一遍可能会有新的感悟。优秀作品可以看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前一段时间,我重温了一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偶尔走神,但还是比几年前看懂了更多。比如,如果典狱长没有杀死安迪的学生,安迪越狱之后未必会告发他;如果没有老布自杀的情节,瑞德的获释就显得比较苍白,缺乏触动人心的感染力。

20多岁时,我曾附庸风雅购买了一套《资治通鉴》,几度拿起,又几度放下,总共只看了十几卷,不到整部书篇幅的5%。数年之后,我重新开始读这部书的时候,心中生出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觉,手不释卷地读了下去。接下来的几年,我几乎每年都会重读一遍。每次重读,都感觉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受益良多。与其把精力浪费在降低智商的电视神剧上,不如读些增长智慧的经典著作。当然,这种书大多读起来并不轻松,不过,一旦读进去了,就会发现其乐无穷。

不要读比自己智商低的作者的书,那是浪费生命。

人们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吸取新知。

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智商社会》中写道: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中满街都是按摩店,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

其实,这些不用他说,我们自己都可以看到。

中国大学校园里那些18岁到25岁的年青人,大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过程中度过自己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即便他们就读于北大或者清华。

美国著名大学中则是另一番景象。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灯火彻夜不熄,座无虚席;学生餐厅里很难听到说话声,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很少见到光吃不读的学生,也很少见到边吃边闲聊的学生。在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个正式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医院同样安静,不管有多少人在候诊,没有一个人在闲聊,所有人都在阅读或记录——医院同样是图书馆的延伸。

在哈佛,随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看到了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太累了。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学生说,她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相当于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哈佛的作业量很大,她介绍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否则,根本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每年大约有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学生每堂课上的发言成绩都会记录在案,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也不能放松努力。

我曾经历中国春季高考的整个过程。看着周围那些年青的面孔,我真为中国的未来担心:他们的答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虽然我参加高考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我做同样的试卷,基础课成绩会超过95%的现场考生。

最后一门课三点考试,四点结束。两点钟时,学生们在等考场开门,我旁边的一个学生玩弄着手机游戏,兴奋地说:“再有一个半小时就解放了。”显然,他并不在意考试结果。

以前的中国不是这样的。头悬梁、锥刺骨、囊虫映雪,古人的求知精神非常励志。即使被关到监狱里,也有人能自学成才。西汉的黄霸蹲了三年大牢,在狱中师从《尚书》大家夏侯胜,出狱后也成了专家——一个真正的专家,而不是敷衍了事的脱产研究生!

现代曾出现过另一位大师,比黄霸的求学之路更曲折、成就更惊人。

年初,不到20岁的杨小凯写出了在当时属“大逆不道”、而在今天看来却又颇为幼稚的论文:《中国向何处去》,结果惊动了康生、陈伯达、江青等人。年2月,杨小凯被捕,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牢狱生涯。

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监狱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学富五车却因政治问题入狱。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小凯拜当时关在牢里的二十几位工程师、教授为师,学习了英语、机械、经济和数学。与生俱来的质疑精神和个人经历使他并不相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他开始了与世隔绝的自由思考。

在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涯中,杨小凯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推导出了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还创作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出狱之后,他的研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同行的推崇。年和年,他两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如果不是年去世,他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性非常大。

杨小凯的经历也告诉人们:成长是终生的,不要因为错过一班车,就以为输在了起跑线上。

斯坦福大学曾写给被拒学生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从高中升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何完成这个转变从而踏上人生新的阶段要比在哪里完成重要得多。

信中举了两个被拒绝学生的例子,他们一个成为了诺奖获得者,一个是现在的斯坦福哲学教授。实际上,像他们这样曾经被斯坦福拒绝过、但仍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还有很多。

一个斯坦福的本科学位,或是任何一所常青藤盟校的本科学位,在漫长的岁月中只会成为你简历中最不起眼的一行字而已。所有正在申请大学的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懂得:不论被录取还是被拒绝,进入大学相对于漫漫人生路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念碑。

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有不少失业的,没文凭的也有很多亿万富豪,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关键因素在于他是否能够持续成长。

有些人很容易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或是出于嫉妒而远离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我见过一个孩子,他不喜欢和别人玩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他只乐于同那些不如自己的同龄人一起玩。你觉得,这样的孩子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股神巴菲特爱好广泛,乒乓球、网球、高尔夫、手球都是他的强项。不过,巴菲特是个不折不扣的“势利眼”,无论玩哪种游戏,他都只找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对阵;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巴菲特根本没兴趣和他们玩。

曾两次入围世界女子冠军队的莎伦·奥斯伯格是巴菲特的桥牌牌友,巴菲特每周都会亲自打电话邀请对方到家中做客,热情款待。虽然巴菲特输多赢少,但他屡败屡战,对莎伦的友情丝毫不减。

曾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总是找比自己强的对手,他说,一个人一旦在某个领域有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只有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打败,才能从白日梦中醒过来,知道自己欠缺的还很多。

像巴菲特这种时刻提醒自己需要进步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成为行业翘楚。

有一个成语叫做“从善如流”,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肯定能够迅速成长。只要善于学习,无论遇到什么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获益。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敌人身上获得的益处往往更多。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大多不会深思,而在遭受挫折或感到痛苦时,往往会深刻反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多了,收获自然也多。

经常报名参加课程的人,未必能够取得比常人更多的收获。这些人大多需要用外部条件来约束自身,借助外力赶着自己向前走。真正的学习无处不在,过于在意形式反而会错过学习的本质。

当然,持续学习并不是件容易事儿。自我保护的本能与岁月同步增长,这就意味着,成年人比孩子更难成长进步。所以,一个人要想持续成长,需要建立的其实是一种自我修正系统。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而是能够随时进行自我修正。一旦一个人建立了自我修正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一生都会起作用。就像是一个加了控制反馈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趋向最佳状态。

我发现,恰恰是那些愿意不断改善自身、不懈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很容易满足,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更喜欢抱怨和指责他人。

小鱼儿

多谢支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diaozhonga.com/ydztx/3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玉吊钟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