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苑伟斌
莲花山顶瞰城市繁华,深圳湾畔随候鸟翩迁,梧桐山间赏山花烂漫,清平古墟品民俗余韵……未来的深圳,将是一片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园,也是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深圳将通过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构筑一个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公园深圳。山的俊朗、海的辽阔、水的灵动将以更加亲人的姿态融入我们的城市,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月28日,《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年)》(草案)正式公示并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面向未来,深圳将营造安全韧性、自然野趣的山海生境,建设公平共享、便捷可达的全域公园,打造缤纷多彩、立体多维的全景城区,趣享健康友好、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活。
为此,上述规划将充分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融合“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格局,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领公园城市建设。深圳将重点建设提升12个自然郊野公园,打造12个公园群和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全面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山海连城:建设滨水活力岸带连通山水生态廊道
《规划》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大型绿地等系统连接和生态保育,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塑造横贯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西起罗田森林公园,东南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串联光明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阳台山森林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梧桐山风景名胜区、三洲田森林公园、马峦山郊野公园等20余个自然郊野公园,以及公明水库、铁岗-石岩水库、深圳水库、三洲田水库等湖库景观。
重塑深圳水际线,建设亲水近海的公里滨水活力岸带,西起茅洲河河口的海洋新城,东至坝光,串接连通西部的西湾、前海湾、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海岸,中部深圳河、莲塘河、沙头角河等河岸,以及东部的大小梅沙、下沙-大澳湾、南澳、东西涌、新大-鹿咀、较场尾等海岸。
连通山水生态廊道,修复连通五指耙山廊、平峦山山廊、清林径山廊和茅洲河水廊、大沙河水廊、福田河水廊、龙岗河水廊等20条以山林绿地和河流水系为主体的蓝绿生境和景观通廊,稳固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格局。其中竹子林山廊、观澜河水廊等4条山廊、7条水廊近期将修复连通。
生态筑城:建设修复生物通道,划定暗夜保护区
《规划》提出,保护维育自然生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27个自然保护地维育管理,系统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自然景观资源。加强深圳湾等红树林及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和大澳湾、鹅公湾、杨梅坑珊瑚礁等典型特色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加强中华穿山甲、黑脸琵鹭和仙湖苏铁等珍稀动植物保护,划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与原生地,建设修复生物通道,划定暗夜保护区,实施噪音和灯光分级分区管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开展山地森林抚育,提升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林质量,节俭务实推进城区绿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推进海洋新城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福田河新洲河片区等27个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公园融城:打造12个公园群公里主干游憩步道
《规划》提出,创新构建“公园-类公园”的全域公园体系,公园包括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三大类,类公园包括功能空间复合利用的点状类公园和廊道空间等线性类公园。规划建设各类公园个以上,其中自然公园和城市公园不少于个。深圳将建设光明科学城、交椅湾、前海–西湾、深圳湾、龙华东、大东湖、大运、燕子岭、梅沙–官湖、龙岐湾等12个公园群,促进城园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将构筑多道融合、覆盖全域的全境步道体系,营造“通山达海、串园连趣”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横贯东西全长约公里的主干游憩步道,西起茅洲河口,东至大鹏半岛东端的鹿咀海岸,全线以郊野径为主,是连通山河城海、游览山海风光、多元主题讲述深圳故事的标志性步道。
活化亲水亲海景观,建设滨海公园、沙滩浴场和旅游海岛,结合碧道建设滨水休闲步道和便捷惠民的河岸公园。其中,近期将改造提升小梅沙、玫瑰海岸等10处浴场型沙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赖氏洲、小铲岛2处海岛。
营造多彩城市美景,培育梧桐山毛棉杜鹃与吊钟花、梅林山禾雀花、银湖山木荷花等7处本土山林花景;以低扰动形式建设可观山海风貌、可赏城市繁华的观景点20余处,为市民提供多样化观景体验。近期建设3处山脊生态型观景点。
人文趣城:增强城市人文科创体验丰富品牌赛事活动
《规划》提出,近期将提升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万世居、观澜版画基地、大芬油画村、蛇口海上世界、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街区、大浪时尚创意小镇、甘坑客家小镇等特色文化街区。
打造特色主题游径,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科技创新等7条人文科创特色主题游径,串联主要历史人文资源点、特色文化街区、重点文化设施及科技创新区域,让市民感知深圳历史空间脉络和城市科技创新魅力。
强化自然教育体验,依托公园、绿道建设自然教育中心,创建山林、海洋等自然课程,持续开展科普导赏活动,并于近期新建10处自然教育中心;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集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近期将建设3处田园综合体,为市民创造能够深入体验农耕文化、享受农业乐趣的农业休闲空间。
丰富品牌赛事活动,推广发展郊野徒步和海上体育运动,每年定期开展主题步道日、百公里徒步、观鸟季、赏花季、露营季、公园文化季、沙滩音乐节等品牌休闲活动,打造徒步天堂和航海城市;大力发展滨海休闲运动和海上赛事,培育和打造前海湾帆船运动区、溪涌休闲运动区、大鹿湾潜水运动区、西涌冲浪运动区、大亚湾帆船及帆板运动区;培育打造深圳国际马拉松、十峰国际越野赛、中国杯帆船赛、世界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等赛事品牌,举办更多符合城市定位和特质的高端赛事,提升深圳休闲运动的国际知名度。
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带,全面推进大鹏半岛国际休闲度假区和前海-深圳湾旅游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特色旅游资源集聚片区,构建深圳全域旅游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观光旅游,建设提升蛇口邮轮母港,拓展“海上看深圳”“海上看湾区”“深惠汕海上观光游”等海洋旅游项目;发展涉海公共休闲旅游,推动游艇观光、潜水体验等旅游活动;培育新兴旅游消费业态,推出一批科技旅游、研学旅游、产业旅游的示范园区,全面促进公园城市生活与旅游消费的融合发展。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