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玉吊钟 > 玉吊钟习性 > 正文 > 正文

云上非遗图片展金坛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6/2 15:13:12
董永传说

发源于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

该传说在当地流传十分广泛,并有多种版本。在光绪版《金坛县志》中,关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有多处记载。

在境内,其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如金坛直溪镇的董永村的董永庙、村东的“望仙桥”、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为当年董永卖身赎债之处的傅家村等。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这些遗迹与董永传说的情节相互印证,其内容劝人行孝向善,对爱情忠贞不渝,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感特征和审美取向,具有很好的民俗、人文等研究价值。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金坛刻纸

刻纸是流传于金坛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类,已有百余年历史。

金坛刻纸的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采用传统民间剪纸的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同时又吸纳现代审美形式,在具体手法上,一般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并常参用漆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基础材料,故较之于外域的传统剪纸,金坛刻纸具有制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和构图精细繁茂等艺术特点。

经历代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多个品种,题材内容广泛,多侧面、多角度生动展现了从古至今江南民间的生活场景。

年12月至年10月,金坛已四度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刻纸)之乡”。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金坛封缸酒属黄酒系列,与浙江绍兴酒、福建沉缸酒三者齐名,为中国“黄酒三杰”。

秦时金坛民间即有以糯米酿酒,经淘洗、蒸熟、淋净,加入草药为糖化发酵剂,发酵后制成“米酒”,由此代代传延,成为“封缸酒”。

朱元璋登基后,金坛封缸酒便被钦定为当朝贡酒。该酒是以曾获得过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的地产“标糯米”和茅山泉水为主要原料,按照民间传统秘方精心酿制而成,其色泽金碧自然,酒性中和,醇稠如蜜,酒内含多类糖分、氨基酸及维生素等,常饮能滋补强身,扶正祛邪,因此在民间深受欢迎,经久不衰。

年,金坛封缸酒获得首届中国黄酒节特等奖。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金坛抬阁

金坛抬阁是一种流传于金坛金城镇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俗活动,兴起于明朝。

当年戚继光带兵打败倭寇,金坛百姓欢欣之际,即在庙会出会时,经戚继光军队中的湖北籍士兵的传授,移植了湖北民间的“抬阁”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

“阁”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座架,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由高至下分五层,上下高达两丈五尺。

“阁”上共有5至7个塑扮各种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兴盛时,金坛曾有城隍庙、忠佑祠庙等7支“抬阁”同时出会,加上铿锵有节奏的吹打乐相伴,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为广大民众所青睐和欢迎。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金坛面塑

在金坛,旧时的面塑主要大量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造屋上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随着制作艺术的改良和进化,很多艺人曾在街头巷尾挑担设摊,现做现卖各种人物、动物和飞禽花草。

相对于北方面塑的古朴、粗犷、豪放,金坛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鲜活、细腻、精巧。在人物塑造上,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改变了仕女脸部过胖的传统,使人物面部清秀,身体匀称窈窕。在用色方面,根据所捏物体的需要,将不同的广告色揉入面里,突破了祖传的“老三色”,使作品具有颜色艳丽,不褪色的特点。在形象组合上,创造了双人组合、多人组合、人景组合系列作品。在题材上,擅长古代神话戏剧人物表现,世事百态兼容自如,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生活气息。

金坛面塑不仅就地取材,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也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密切相关,具有水乡农耕地区的民俗特征和传统内涵。如庆吉祥点心类作品“金童玉女”、“姜太公钓鱼”、“仙女献宝”、“孔雀开屏”、“龙凤呈祥”、“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和“苍龙”、“三脚蛤蟆”、“聚宝盆”、“福禄祷禧财”等,都带有鲜明的江南民风民俗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水乡农耕气息。

至年以来,金坛面塑已积累10多个种类多件作品。不仅流行在城乡街头、厅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盘,其技艺还频频亮相在市、省内外的艺术场馆和各类展示活动中,并屡次在展赛中获得奖项,被称誉为“立体的字画,无声的戏剧”。

现今较有影响的金坛面塑传承者,是以潘俊芳为代表的潘家面塑。潘俊芳和家庭成员潜心创作面塑,并频繁参与各种展示活动,此外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面塑艺人交流技艺,作品订销海内外。近年来,潘俊芳应邀在区、市内外文化场馆和大中小学校开设了面塑传承辅导课。

直溪巨龙

直溪巨龙是以舞龙为艺术造型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金坛直溪镇巨村,因扎制的龙身特长而巨大,故称为“巨龙”。巨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明代“巨龙”曾进京入宫,太祖朱元璋观看表演后十分高兴,钦赐御笔“巨龙巨也”。巨龙每节为2米,最长的龙身有节,全长有多米,需多人协同表演。

巨村舞龙整场表演由“游龙”、“串八卦阵”等18道程序组成,通过跳、钻、游、叠、戏、盘等基本套路和串阵、翻花等过渡动作,表现蛟龙腾渊的威武身影和风采。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龙的主要艺术特征。

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自强不息,乐于进取,也见证了龙文化在民间的繁衍与流变。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往期回顾

1、云上非遗图片展——经开篇

2、云上非遗图片展——常州篇

3、云上非遗图片展——天宁篇

4、云上非遗图片展——钟楼篇

5、云上非遗图片展——新北篇

6、云上非遗图片展——武进篇

编辑:蒋玉皎

审核:孙盈盈蒋晓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udiaozhonga.com/ydzxx/8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玉吊钟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